數年之前,國人前往日本,飛機落在當地機場,都免不了在當地免稅商場開啟“買買買”的旅程,從牙膏到電飯煲,從各類速食到智能馬桶蓋,大包小包,猛如虎的購物操作甚至讓當紅經濟學家也忍不住為此撰文。
中國消費者一度熱衷日系產品,甚至拉動了多年低迷的日本GDP的增長。不過,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逆轉。
正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民族品牌崛起,從快銷食品到重工業產品,從高科技制造產業到服務業,民族企業憑借不俗的品質與高頻的推陳出新,與日系商品在市場上展開激烈競爭,不斷取得勝利。
國潮澎湃,國貨自強。
相形之下,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屢屢敗走,十分失意。
在中國市場上多年未出新品的三菱汽車已官宣,將削減在中國等大型市場的業務。
在2021年7月初的通告中將中國香港“恐襲”兇徒稱為“不幸逝世”,并對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引發中國網友強烈憤慨,致使企業形象崩潰,產品在國內市場全面下架的維他奶,其背后最大的股東是三菱日聯金融集團,也是日本舉足輕重的企業。
不止如此,日企對于食品安全這條最基本的紅線也沒守住。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披露,在9款米制面食檢出砒霜,日清食品的出前一丁雞肉味即食米粉就名列其中。不知道將即食米粉作為日常主食的眾多香港市民,在聽聞“每天都在進食砒霜”的確切消息后做什么感想??傊?,日清食品在消費者心目中信用破產,多年以來積累的口碑就此灰飛煙滅。
事實上,知名日企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令人失望,不只是“無心之失”這么簡單,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值得人們細細思量。
中國消費者并不重要
改革開放至今,日本企業紛紛進駐中國,曾給中國帶來了投資和一部分較為先進的制造技術,在創造了一批就業崗位。然而,日企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遠不及中國消費者對日系產品曾經的熱情。
眾所周知,桑塔納汽車是中國與外方合資生產汽車的開山之作,是曾賣到脫銷的“國民車”。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市場此前給過日本豐田汽車合作機會。
1984年,中國大陸市場擬以與發達國家廠商合資方式,引進轎車生產技術與車型,第一家試點即選定上海汽車與頗受大陸人青睞的豐田汽車接觸。但豐田汽車卻以中國大陸尚未達到生產轎車的經濟發展水平為由拒絕合作。這才有了德國大眾拔得頭籌。
每次提及此事,日方廠商的解釋無非都是:“當時歐美市場需求旺盛,實在無暇東顧。”但實際上,為了在歐美市場站穩腳跟,日本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在歐美市場上摸清了消費者對營銷、設計與公關的喜好套路,謹守當地市場規則和用工法律,為企業在歐美市場上樹立了守信、節儉、謙虛、耐心的形象,這才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好感和信賴。
已有國內產業專家指出,日企當初拒絕中方拋來的繡球,真正的原因是不愿意為急需汽車制造技術支持的中國市場雪中送炭。反觀如今三菱汽車在中國市場上的“失意”,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不只是重工業門類,在輕工業的快消品門類,日企對中國市場也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重視。日清的“懶人泡面”一度頗受中國消費者歡迎,零售額和銷售量在中國整體方便面市場的占比分別為2.8%和1.4%,也算占有一席之地。
日清也曾有在中國市場進一步做大的想法,行動上卻止步不前,心猿意馬。資料顯示,日清與華龍有過合資,試圖依托華龍的生產及渠道銷售其方便面,然而因合作機制、利益兼衡等方面的問題,雙方分道揚鑣。與中國企業嘗試合作都不成功,日清近兩年才開始獨立建設新廠。
相對于民族品牌的爆款頻出,日清在中國市場產品雖有經典之作,總體卻乏陳可善。掐指一算,這家老牌日企進入中國已有35年左右,但一直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在被香港消費者委員爆出“砒霜丑聞”后,日清既找不到“合作伙伴”背鍋,也沒有做出及時澄清或者回應,完全漠視國內消費者的反應。如此看來,或許,中國市場對日企來說,真的不重要。
中方員工有受歧視感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不少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人才時應對國際、國內市場激烈競爭,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和持續發展的首要資源。
有人這樣評價: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內部工會,是日本企業與員工建立深厚感情的磐石和基礎。二戰之后,日本企業正是憑著三大法寶,讓老一代的日本員工忠心耿耿,跟著企業一起奮斗、成長,創造了經濟奇跡。
反觀日企對待中國員工的態度,與其對待本土員工的表現上有天壤之別。毆打中國員工、肆意對中國女員工脫衣搜身、逼看色情片,強奸中國女員工的事件多次被媒體曝光,引起公憤。
鳳凰衛視名記者閭丘露薇就曾報道過“湖北女工日本遭虐待”事件。當事人以研修生省份前往日本務工。在極其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超高強度、超時工作只能換來相當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工錢。有女工因為不堪重負從工廠出逃,竟然被日本雇主打到骨折住院。
令人憤慨的還有扇耳光事件。深圳羅湖區建設路的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一課長勝部聰史(中文名),毫無緣由地在工作中扇了中方員工耳光。侮辱性行為當即引發該行50余名中方員工的抵制,他們憤怒地立刻停下手頭工作,向行長及打人者討要說法。這位日本課長見眾怒難犯,只能辯稱“自己一時心情不好”。
2014年,日本電子巨頭松下集團宣布,將向外派中國的員工發放污染津貼。津貼以中國部分城市高水平的PM2.5值作為依據,補償嚴重的空氣污染對他們的身體危害。不過松下明確表示,中國籍員工不在補貼之列,“因人而異”的做法深深刺痛了中國員工的神經。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北京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在對中國的37家日資企業從管理人員到一線工人的6478名中國員工進行調查采訪后,合作完成了《中國員工對日資企業(獨資企業、合資企業)的評價》研究報告。報告開頭直接指出:“調查的結果非常明確:中國員工在日資企業的‘滿意度’不僅很低,而且低到了使人吃驚的程度。”
調查人員發現,中國員工對日本人的否定性印象除了歷史原因,還包括“日本人的知識面不廣”“考慮員工的需要不多”“對日本人摸不透”“過于小氣”“主要是為了錢”“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有被歧視感”等多重問題,這些負面因素不時地侵襲中國職工的心靈。不少員工在訪談中直接表示出了考慮跳槽的意愿。
本土企業不愿與之合作
日企在中國市場上的差勁表現,僅僅是因為日企對于中國消費者的調研不到位嗎?只是因為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技術變革、消費市場變化的浪潮中,被磨掉了銳氣和危機意識這么簡單嗎?
從來不是。
中國消費者不重要,中國員工不重要,無怪乎,日本大賣的無印良品到中國就賣不動,日本第一果蔬汁品牌可果美在中國市場上都不曾盈利,日本最悠久的汽車品牌三菱在中國得不到市場認可,號稱“方便面鼻祖”的日清產品被查出有砒霜后還要對方便面漲價。
日企也試圖走捷徑,希冀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搭一搭國內產業快速發展的順風車。然而,缺乏基本的誠信意識,不守基本的商業規則,日企與中國合作伙伴屢屢傳出商業糾紛,讓曾經的合作企業和中國本土客戶“寒了心”。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曾對日本住友、三菱機電等開出過中國反壟斷調查以來開出的最高金額罰單。發改委認為,這些日企違反了中國《反壟斷法》規定,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的影響了中國相關市場價格,損害了下游制造商的合法權益和中國消費者的利益。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曾聯合日本《日本經濟新聞》、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分別在中日韓企業家中間展開調查,其中,逾七成日本企業家表示愿與中國企業加強合作,但多數中國企業家表示不愿意。其中,57%的中國企業家選擇與日本企業“盡量避免合作”或“完全不合作”。
“敬人者,人恒敬之”。鮮有敬人之心的日企,在中國市場上屢屢敗走是必然結果。
關注光彩商圈微信平臺